Bendi新闻
>
我就是去看了一部电影,怎么就成了“垃圾观众”?

我就是去看了一部电影,怎么就成了“垃圾观众”?


文 | 缓缓君
首发 | 缓缓说

01

今年的春节档,创下了多个历史记录。

《热辣滚烫》更是率先突破了30亿票房,并被索尼影业买下了全球发行权,走上了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

同时,争议声也随之而来:

“少点营销多点真诚吧,作品本身并没有多出彩”


“这个钱都花在宣传上了吧,小心适得其反”


“看点真的只有贾玲减肥”


甚至有UP主专门做了一期视频,搜罗了这部电影的“七宗罪”,并获得了超百万的播放量。

那么,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热辣滚烫》作为春节档的票房冠军,这些质疑和批评有道理吗?

说说我的看法。


02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评价影视作品好不好看的时候,本身就会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

所以我们还是先尽量回到电影本身,去试着了解——贾玲到底在这部电影里拍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乐莹(贾玲 饰)宅家多年,无所事事。大学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乐莹选择脱离社会,封闭社交圈层,这是她认为与自己“和解”的最好方式。一日,在命运的几番“捉弄”下,她决定要换一种方式生活。在与外面的世界小心翼翼的接触中,乐莹结识了拳击教练昊坤(雷佳音 饰)。当她以为生活即将步入正轨时,接踵而至的考验却远超她的想象,滚烫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以上是豆瓣的剧情简介。

然而,在我看来,《热辣滚烫》这部电影真正的内核,是一个打破和重建的故事。

乐莹有着过灰暗的过去,吃过很多苦,受到过很大的打击,她在众人的质疑和不解中,朝着自己的目标默默努力,直到愿望实现的那一天,她实现了自我的重建,而曾经的那些苦难也终于变成了可以坦然接受的过去,她学会更加在乎自己的感受,更爱自己。


03

然而,100斤还是成为了大众讨论的重点。

“减肥”这个话题,实在是太过契合大众的需求了,所以它一定会引起极大的话题度。

虽然贾玲曾反复强调与减肥无关,也不愿意掩盖电影本身的内容,但“100斤”必定会成为媒体争夺的爆点,毕竟贾玲是国民度最高的演员之一。如果把贾玲换成其他国民度高的演员,减100斤同样会有这样的热度。    


这让我想起《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也同样因为阿米尔汗先增肥56斤再减掉的经历而引起热议。

但让人遗憾的事,两位演员的遭遇却大相径庭。

当年人们在说起阿米尔汗的经历时,舆论场上几乎是一边倒地在赞扬阿米尔汗的敬业和意志力。


然而,当贾玲做了同样的甚至更难的改变之后,舆论场上却突然冒出那么一群人,他们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语气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不过是一个演员的本分。

拜托,演员首先是个人啊。

是人就会受到生理条件和生理规律的约束。

一个人想要减掉100斤,再练出一身肌肉,这背后需要多大的毅力、勇气以及敬业精神?

这难道不值称赞吗?

现实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放眼国内外的演员中,为了演戏能够做到大幅改变体型的,除了贾玲,除了阿米尔汗,还有谁?

汤姆·汉克斯(《荒岛求生》的男主)算一个,瓦昆·菲尼克斯(《小丑》的扮演者)算一个,然后,彭于晏我们也算上,那么,在此之外呢?

还有谁?

如果不去刻意去搜索的话,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报不出10个名字的!

这说明啥?

想要做大幅改变体型这件事,真的是太难了,以至于在国内外演员中能够做到的,都成了凤毛麟角。

所以无论贾玲也好,阿米尔汗也好,还是其它几位演员也好,他们的敬业行为都是值得被人称道的。

贾玲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还有一拨人,则把电影票房的成功全部归结于对减肥的营销。

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如果一部电影只有营销,那它一定是一个高开低走的结局。

毕竟,如果观众是被营销骗进电影院的,那他们走出电影院后,肯定会在吐槽的过程中帮别人排了雷。

很显然,《热辣滚烫》并不是这样。

春节档的第一天,《热辣滚烫》的票房并不是第一,而是排在第二;豆瓣开分后,《热辣滚烫》的评分是7.8,比现在要低。


然而,随着讨论《热辣滚烫》的人越来越多,电影票房开始反超,并一路领先,其豆瓣评分也从7.8上升到了8.0。


这就说明,那些第一批去观看《热辣滚烫》的观众,他们在走出影院之后,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了更多的人。

在我看来,这才是《热辣滚烫》票房大卖的决定性因素。

04

在一些批评者眼里,这部电影的情感处理得过于潦草,他们质疑电影的其中一个点,就是两位主角(乐莹和昊坤)的爱情来得莫名奇妙。

但在我看来,这两人之间压根就不存在过爱情啊。

乐莹是个怎么样的人?

很多人说乐莹是讨好型人格。

但我觉得不是。

因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讨好型人格早就该帮开店的父母干活去了,不可能在家好吃懒做啃老10年之久。

乐莹起初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很丧的状态。

这种丧和她的经历有关。

乐莹和莉莉(李雪琴 饰)的对话透露了一件事,那就是她们都曾因为身材而长期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排挤。

这是一个从小就缺乏认同感的女孩。

那她是怎么回应自己的遭遇的?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乐莹的父亲问她,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你朋友想要,你会给哪个?

乐莹说,我会两个都给。


乐莹是一个极度缺乏认同感的人,她曾想要通过全心付出来换取别人的珍惜和认同。

对家人是如此,对闺蜜是如此,再到后来遇到昊坤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种行为模式贯穿到了她整个前半生。

更可悲的是,她一次次毫无保留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别人的嘲笑、误解以及背叛,于是她陷入了“习得性无助”,开始自暴自弃。

这就是电影刚开头时的那个乐莹。


她不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她就是丧,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丧,就像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再挣扎,对待什么事都是颓废的、消极的、懒得去回应的。

直到她和昊坤(雷佳音 饰)相遇,她在黑暗的生活里,终于看到了一束光。

于是乐莹又回到了过去的行为模式:委屈自己,全心付出。

昊坤喜欢吃牛蛙,她就会违心地说自己也喜欢吃牛蛙。

昊坤问她会不会抽烟,她说不会,但转头就去学了抽烟。

甚至在那个激情的夜晚,当被昊坤问起“你不会是第一次吧”的时候,乐莹为了不给他带来心理负担,还故意撒了谎。

乐莹太珍惜这段关系了,为此,她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心意,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而昊坤呢?

他其实是一个软弱、虚伪又势利的人。

在初遇乐莹时,他说打拳是他的梦想,他嘲讽别的教练都是卖卡的销售员,他还一脸认真地告诉乐莹,“努力奋斗才叫生活”。

这样的昊坤吸引着乐莹,为此,她心甘情愿拿出两个月的工资,去为他争取一个正式比赛的机会。

然而,当有人以3万块为条件,诱惑昊坤打假赛的时候,他果断选择了放弃梦想。

这才是真正的昊坤。

他过去表现出来的那一身清高和骨气,只不过是因为没本事,是昊坤用来掩饰自己无能的伪装。

在3万块钱面前,昊坤可以分分钟变成了软体动物。

而当这一切被乐莹撞见时,被揭穿了老底的昊坤恼羞成怒,狠狠地伤害了她一把。

昊坤对乐莹,自始至终都是没有爱的,他只是在享受被迷恋的感觉。

而乐莹对昊坤的感情,又何尝不是建立在虚幻之上。


两人第一次的四目相对,她以为自己被看到了。

两人第一次去公园,她以为昊坤是真的在和她约会。

哪怕她自己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劲,但依然选择性地无视了。

她只相信自己愿意去相信的那部分。

昊坤之于乐莹,就如同一个快要淹死的人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她顾不得那些反常的细节,只想拼命去抓住它。

在我看来,乐莹和昊坤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这只是两个受伤的人,在相互舔舐伤口的时候,产生了一些误会。

对于乐莹而言,这个误会曾经给她带来过虚假的美好,也给她带来过真实的伤害,但无论如何,至少有一点,她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一种叫做生命意义的东西。

而促成她走向命运转折点的,恰恰就是这个东西。


05

还有一些批评者认为,乐莹突然决定打拳想要赢一次,这个变化来的很突兀。

但其实电影是做了足够的铺垫的。

一个人原本就很丧的人,在短时间内先后经历了前男友出轨,闺蜜背叛和亲妹妹的恶劣对待之后,好不容易在生活中看到了一点亮光,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次伤害。

这样的人生已经很惨了,对吧?

然而,就因为那个在电视台实习的远方表妹对自己的那一点点好,乐莹又一次决定真心付出。


结果呢,却再次被狠狠地坑了一把。

在远方表妹的恶意剪辑和道德绑架下,曾经的那些旧伤疤,被一道一道地被展示出来,甚至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去看。

一个恶意满满的世界已经压到了乐莹的头顶,将她彻底击垮。

于是,在那个下着滂沱大雨的夜晚,她一步一步,迈着孤独且沉重的步伐,回到了自己的出租屋。

她试图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逃离这个让她感到万分痛苦的世界。

然而,却连自杀也没有成功。

劫后余生,她大哭一场,直到情绪慢慢平复。

乐莹终于想到了一件想做的事——那就是去打拳,去赢一次。

至于为啥是打拳?

因为这是她这些年来接触到的唯一一件具有正面意义的事。


昊坤曾经带给她的那束光,哪怕是虚假的,但终究还是在她心底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乐莹的心理变化,她的蜕变,导演一层一层地进行了铺垫,只不过,在剧情正常展开的时候,一部分镜头被藏了起来,直到在最后的“闪回”部分才放出来给观众看。

那些看电影不够仔细的人,自然get不到那个点。

但无语就无语在,有些人自己没有get到导演安排的铺垫,却反过来指责电影转折离奇,剧情突兀。

这究竟是导演的问题,还是批评者的问题?

当然,这部电影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打磨的地方。

比如部分配角的形象不够饱满,以及乐莹后期的经济来源也确实没有交代清楚,容易引发争议等等。

只要批评是基于事实,是就事论事的,那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我觉得都是值得大家一起来探讨的。

但实在让我受不了的一点是啥?

是为了黑而黑,是不负责任地黑,是为了黑电影而连同贾玲本人甚至是连同观众一起黑。

比如,这部电影明明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蜕变,关于和解的故事。


结果一些人只看到了“减肥”,还反过头来说电影里只有减肥。

比如,为了黑这部电影,批评者在编织的“罪状”里,甚至有一条说贾玲作为“一个身价几十亿的女人,对下层阶级是无法感同身受的”,说她没有体验过丧的经历,就把丧表演成了虚弱和懒惰。

拜托,贾玲当北漂的那些年,是真真正正过了差不多有10年的苦日子的。

而某些批评者,为了黑电影,张口就来,胡编乱造,真的很过分。

更过分的是,为了凑齐所谓的“七宗罪”,某些批评者甚至把 《热辣滚烫》在票房上的成功,归咎于垃圾观众太多,最后再把一口“毁掉中国电影”的大锅扣下来。

真是见了鬼了。

大过年的,我不过就是看了一部电影,就要被扣上“垃圾观众”的帽子。

这实在是太冒犯了。


06

喜不喜欢一部电影,那是一个人的自由。

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喜欢乐莹在低谷时忍辱负重,努力练习打拳的样子;

我喜欢她在赛场上拼尽全力,不为输赢,只为了战胜自己的样子(从剧情来判断,乐莹寻求的赢一次,并不是指望初出茅庐就能战胜职业选手,她心目中的赢一次,是通过完成一场比赛来战胜曾经那个逃避、沮丧、半途而废的自己)

我喜欢她从那个唯唯诺诺、只会付出,蜕变成可以大大方方说出“我不喜欢牛蛙”和“看心情”的样子;

这是一个人从支离破碎到重建自己的故事,是一个走出低谷和曾经的苦难和解的故事,也是一个贾玲试图去摆脱刻板印象、勇敢活出自己的故事。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

电影中的那些闪闪发光的地方打动了我,所以我也能接受电影中的不足和瑕疵。


你当然也可以不喜欢这部电影。

你也可以陈述你的理由。

这些也都是你的自由。

但你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这部电影,或者是因为自己没看懂电影,就把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说成是“垃圾观众”。

这种把和自己喜好不一致的人直接扣上帽子,划到对立面去的行为,只会显得狭隘又粗鄙。

而且,从恶意一点的角度去揣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蹭流量的行为?

就拿那个编织“七宗罪”的UP主来说,他以前那些视频的播放量大多在几千,甚至还有不少只有几百,很偶尔才会有上万的播放量,然而就在搞出所谓的“七宗罪”之后,破天荒地实现了上百万的播放量。


在尝到了甜头之后,该UP主仿佛捡到了流量密码,如法炮制,连做了4期批评类的视频,从批评电影本身开始,一步步把矛头引导到贾玲本人身上,用力越来越猛,恶意也越来越深。


看到贾玲这样被黑,我觉得真的很冤。

但一部作品好不好,终究还是会反映到票房和评分这两个指标上的。

单一指标可能会失效,就像有的电影可能是叫好不叫座,有的可能是反过来,但如果一部作品在票房和评分两个层面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那它一定是有闪光之处的。

但是,如果你还是不喜欢它,怎么办?

那也没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有些电影,有些作品,它就不是你的菜。

这很正常啊。

让喜欢的人去喜欢它,不喜欢的可以去无视它,也可以就事论事地指出不足之处。

但不要因为喜好不同而去站队、攻讦和扣帽子。

在舆论场上营造一个客观公正的讨论环境,才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支持。

学会公正地对待一样你不喜欢的东西,这同样是一种自我成长。

最后,作为一部难得可以出海的中国电影,还是希望《热辣滚烫》能够在海外取得成功。

要知道,这是索尼影业首次不参与出品但购买全球发行权的内地影片。

单就这一点,已经是一种巨大的突破。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部电影的闪光之处,能够被海外的观众看到。

希望故事背后包裹的内核,能够被更多人理解。

它是在破碎后重建自己的力量;

它是逆流而上勇敢活出自己的顽强;

它是学会表达自己心意,学会爱自己的成长;

它是在沉默不语中,那颗跳动着的热辣而又滚烫的心脏。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缓缓说

相关新闻

我堂堂Top20,怎么就成了“野鸡大学”?!烦死了!我堂堂Top20,怎么就成了“野鸡大学”?!「被名字耽误」第二弹!我堂堂Top20,怎么就成了“野鸡大学”?!溢价几千,百万人抢,富士相机怎么就成了「电子茅台」?全球市值第一的AI公司, 怎么就成了“美股最大泡沫”?| 文化纵横耐克阿迪落伍了?这个品牌怎么就成了最新“中产收割机”「儿童版四六级」,怎么就成了小学生标配?去澳洲需要注意什么?英国女子:“怎么从来没人告诉我这点!?”这届年轻爸爸,怎么都成了“显眼包”?徐娇又双叒被骂上热搜:留学回来的“星女郎”,怎么成了这样?徐娇怒怼日本导演被骂:当年的“星女郎”,怎么成了这样?《繁花》中价值连城的邮票,为何就成了「时代的眼泪」?孩子“废话”太多怎么办?我与“话唠”儿子天天过招!网购11元衣服“仅退款”被起诉,消费者最后赔了800多元!恶意“薅羊毛”怎么防?有商家起诉,“就为出口气”疯马秀后的Lisa新造型震撼全网,“人间芭比”怎么疯成了这样?“买菜”英文怎么说?我就知道你想说 buy vegetabls!但是这样说可不地道哦购票技巧:超级经济舱、豪华经济舱、普通经济舱,基础经济舱,都叫“经济舱”,我该怎么选?2024年时尚圈流行“大嫂风”?网友:我看了会疯......被同行集体群嘲!苹果的“大玩具”,真就这么垃圾?上海中产怎就成了代表中国的一种“典型”?参加婚礼需遵守15条“怪规”?网友直呼:“我打死也不会去”这就是真实的“扫h现场”吗?怎么热闹得像是明星出场哈哈哈名校毕业的年轻建筑师们,“入行就转行”后怎么样了?为什么“孩子一哭,我就烦躁,忍不住发脾气”?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