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目不识丁的妈妈,为什么能养出一个744分的状元儿子
常爸说:
这几天高考出分,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这届毕业生来说,不管成绩是否满意,都是为自己三年高中生活交上的答卷。而对于即将踏入高三的孩子来说,明年高考的号角已然吹响。
每一届高考都有每一届的状元,而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自己参加过的那届高考是独一无二的。该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高考中从容应对?今天就来回看一下庞众望的家庭教育故事,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作者:梅拾璎
来源:公众号梅拾璎
我在朋友圈看见有人转发心理学博主李雪的一篇文章,她认为,有一种妈妈是她理想中的妈妈。我非常认同,这让我瞬间想起六年前那个叫“庞众望”的小伙子。
记得当初这个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庞众望,是河北沧州偏僻农村家庭的一个普通学子,父亲患精神病,母亲长期瘫痪,有时靠自己捡废品交学费,2017年居然以744的高分获得河北省沧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录取。
我本来对状元之类的新闻并不好奇,但我一直在探究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底层逻辑,又有了寻觅这个状元学霸成长环境的渴求。
当然了,一定有人先站出来说,这孩子智商高,那我绝对不否认,能考上清北的学子我敢说谁的逻辑智商都不低。但是,我特别留意过有关机构对各行各业优秀人士的调查和测评,他们中的很多人智商平平,有的甚至比正常水平偏低。这如何解释呢?
有人说他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这也是他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来源。这个我也不否认,前段时间我写过的一个网红博士就是明证,我们身边也不乏因想改变命运而拼命学习考出好成绩的人,很多60后、70后、80后都是。
那么,孩子仅仅是因为没有改变命运的要求和欲望就没有内驱力吗?也不是的!我们又明明看到很多不需要改变命运学习内驱力很强、心智成熟、昂扬进取的孩子。
从每天来找我咨询的家长提供的情况来看,他们绝大部分孩子智商正常,有的还很聪明,家庭条件也都不错,学习却总是缺乏一种劲头,没有进取心,没有内驱力,就愿意躺平。到底都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很多的疑问,我又兴趣盎然地翻看了六年前记者对庞众望及其成长环境的报道。
看完之后,有这么几个细节打动了我,几乎都是关于他妈妈的,我们来一起看看。
砸锅卖铁,挨门乞讨
也要为孩子治好病
小众望6 岁那年,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急需手术治疗。可是,4 万块的手术费对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当时很多人劝小众望的妈妈庞志琴放弃,因为给孩子治病对这个家庭来说,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还可能让这个家坍塌得更快。但这个妈妈说,她一刻都没有犹豫过。
家徒四壁,妈妈坐着轮椅,领着儿子挨家挨户讨借。亲戚邻居借了个遍,几万块的手术费愣是借出来了。孩子的病也彻底治好。(此时,我感受到一位母亲的强烈信念)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庞众望一放学,就捡废品卖钱贴补家里。因为怕妈妈担心,这件事他是偷偷做的。
是的,你贴着孩子的心,孩子也会贴着你的心;你感受着孩子,孩子也感受着你!
有人看到这里会想,要是我,我也能做到像这个妈妈一样。但是,同样在农村,我亲眼看见有不少家庭,家里钱有些紧张,孩子病了就病了,残疾了就残疾了,不读书就不读书了,得过且过的多。
这位庞妈妈2020年不幸去世,她难道不知道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她难道不知道自己很大可能看不到孩子长大成人,可是为了孩子的前途,依然豁出残躯,不惜在人前低头,不惜忍受别人或怜悯或鄙视的目光,挺起腰杆为孩子的前途命运一搏、一争!
这不是无条件的爱?又是什么?
无条件的爱,是贴着孩子的心,心甘情愿地克己!
干这些活就是为了给你买好吃的啊
小众望病好以后,父亲被亲戚带着外出打工,妈妈靠没日没夜的刺绣维持生活。刺绣这个活儿,如果没有生活压力,可能是一种享受,但如果为了生活,那是很折磨人耐性的活计。可能有时是心急,想把活干得快一点吧,庞志琴的手上被扎得遍是针孔。有次,儿子曾心疼地问她:
“这么疼,这么累,为什么要做这些东西?”
妈妈就笑笑说:
“这些东西能挣钱啊,换来钱就能给你买好吃的。”
你看,面对幼小的孩子,尽管有生活的万般煎熬,妈妈的话里没有丝毫的苦大仇深,没有对苦日子的无奈绝望的叹息。那是一个母亲对现实的坦然接受,是一个生物性的、纯正甘甜的、妈妈对孩子无条件的抚爱。
或许,就是这种无条件的爱,这种坦然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孩子。庞众望尽管聪明一些,其实并不是那种学神一样的孩子,有时候一道数学题,他能够从白天做到晚上。每当遇到困难,想退却的时候,他总会想起妈妈说的话来:你面对什么,你就要去解决什么,因为你总是要走下去的。
在妈妈有一次生病不得不住院的时候,小众望也能做到像妈妈一样挨家挨户借钱治病,一边照顾妈妈,一边在妈妈住院的医院旁边打工。
当这个家庭被广泛报道之后,很多好心人想给这个孝顺自强的孩子捐助,都被庞众望婉拒了,他说他知道挣钱辛苦,但更愿意在假期打工自给自足。
一个整洁干净的小家
我先是注意到这样一张照片,
庞众望搂着妈妈的脖子,亲昵地跟妈妈说着话。妈妈手里摆弄着一样东西,母慈子孝。再留意一下周围,我发现,那个瘫痪的妈妈的梳妆台干干净净的,椅子干干净净的,床干干净净的,黑白电视机干干净净的。
再仔细端详每一张照片,我发现在他们这个穷困潦倒的家里,生活物品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窗台上却养着不起眼的小花,妈妈的头发始终梳理得一丝不苟,整整齐齐,脸上始终挂着淳朴自然的笑意。庞众望的眼睛明亮而温和,从容不迫。
这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小家,涵养着一种精神,一种温馨的、自然的、昂扬的、向上的、振奋的、不向生活屈服的精神,这种精神让屋檐下的人向前看,有希望,不放弃。
几乎所有的报道里都有这句话:在庞众望的印象里,母亲身体残疾,却特别爱笑,很少哭。即便负债累累,自己工作辛苦,无法走出家门,她也尽量不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往往,反而是这类孩子,长大后独立性也更强,不会轻易被一点点小事所打败。
我们经常谈到父母的格局,到底什么是格局呢?
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事物所处的位置及未来变化的认知程度。有什么样的认知,就匹配什么样的眼界、胸襟、胆识和洞见。
这一切不一定要读多少书,要有多高的学历,庞志琴妈妈生来重度残疾,没有进过校门,没念过一天书,更没有去过远方,却能在平凡低微的生活里洞见到上学读书的好来,知道什么才对一个孩子真正的好,本能的好,并能把自己的见识化为行动。
她的爱和格局,成为孩子真正的底气。
是的,无条件的爱,是孩子一切动力的底层逻辑。
梅拾璎,专注亲子成长领域,著有超级教育类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大学教师,纸媒专栏作者,公众号:梅拾樱,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