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中国香港特区所提供的人民币产品种类仍有提升空间,需扩大产品组合及增加避险工具。焦建/摄深圳赴港发行地方债已进入第四年,“发债规模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债券总体期限趋于拉长,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开始显现”
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从广东省到深圳市,近日均传出在中国香港特区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的消息。分析今年发债情况,省市两级政府情况稍有不同。按照广东省7月底公布的消息,在过去数年只在中国澳门特区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基础上,今年将首次在港发行相关债券。深圳市的动作更快一些。8月8日,该市2024年共计7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地方政府债券,已成功在港发行。从2021年算起,深圳赴港发债已进入第四年。因以往相关活动往往从7、8月间开始,故6月时已有投资者向发债相关方询问有无发债计划、有无新品种等细节。今年大致延续了这一节奏:先是深圳市财政局在官网发布有关公告,预测此次离岸债发行规模;8月7日,深圳市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举办了面向全球投资人的发债路演演示,共吸引了来自加拿大、英国、韩国等33家投资机构到场;最终在8月8日发行时,簿记定价峰值订单规模达480亿元,订单倍数达6.9倍。所谓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中国香港及澳门特区的金融语境中,可被简称为“离岸人民币地方债”或“离岸债”,指内地地方政府在境外市场(目前主要是港澳)以人民币计价发行的债券。从整体角度看,内地在香港等地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其实也被统称为“点心债”。离岸债的首次出现时间为2021年,由深圳市和广东省分赴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发行。此举既填补了相关的发行空白,也标志着中国地方债国际化的开端。这源于所谓离岸指发行人在所在国以外的国家(地区)发行所在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其特点是债券发行人和债券面值所使用的货币属于同一个国家 (地区),发行市场为另一个国家(地区)。深圳此次赴港发债的多类产品中,各方高度关注的,是内地地方政府首次境外发行的10年期债券,相关资金主要会投向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长期性、基础性项目。焦建/摄
与广东省首次赴港发离岸债相比,因已形成持续常态化态势,深圳此次发债有着更多的“看点”。例如,在此次发行的70亿元离岸债(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中,相关发行期限就被分为了2年期(规模9亿元、定价利率2.15%)、3年期(规模27亿元,定价利率2.2%)、5年期(规模24亿元,定价利率2.33%)和10年期(规模10亿元,定价利率2.5%)。在此基础上将所发债券的品种进行细分,则包括社会责任债券、低碳城市主题绿色债券,以及可持续发展债券等。处处皆有细节。例如,近年来深圳每年赴港发债,基本都会“上新”,2023年8月的新品为内地地方政府首次在境外发行社会责任债券。今年长达10年期的中长期债券,也是内地地方政府首次境外发行。在此基础上,深圳此次发债还创新发行了3年期的低碳城市主题绿色债券。“是次交易是内地地方政府发行最大规模的人民币计价离岸债券,亦是地方政府首度发行的10年期离岸人民币债券。此举有助为将来发行年期较长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建立重要基准。”汇丰投资银行债务资本市场联席亚太区主管金南耀就对《财经》表示,“来自债券通‘南向通’及离岸投资者的认购反应热烈,也反映了投资者对深圳政府的信用评级及其推动ESG发展承诺的信心。”通过不断“上新”,不仅意味着地方债国际化的程度提升,也丰富了中国香港特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此举对提振债券市场活力从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其实颇具意义。之所以有此判断,一是要看发债后的资金用途。以深圳此次发债为例,其2年期债券主要用于高中建设等项目;3年期债券主要用于地铁等项目,助力进一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5年期债券主要投向铁路等项目。至于各方高度关注的10年期债券,则属于可持续发展债,主要投向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项目。按照经验,这些项目的周期往往较长,短债资金无法匹配具体的资金需求。以往受制于市场发育程度尚未成熟等制约,不管是市还是省(包括广东及海南),其离岸债发行时限都较短,集中于2至5年期。可资对照的是:2023年内地地方政府债券的平均发行期限,已经超过12年。其中,一般债券7.4年,专项债15.2年。而地方政府之所以也愿意选择在境外发债,则源于相关成本较低,且有助于拓宽其境外融资渠道、缓解地方偿债压力。作为尝试,2020年3月,四川便曾通过“债券通”方式,向境外投资者“试水”分销地方债。对于深圳来说,“今年的特点是增加长期债发行和丰富债券品种。而从四年总的趋势来看,则是发债规模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债券总体期限趋于拉长,服务深圳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开始显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则如此对《财经》记者分析。对于中国香港,前述相关产品创新的意义,目前则主要集中于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推动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等方面。因其既可以扩大离岸人民币收益率曲线,也可以增加市场离岸人民币产品供应范围。以低碳城市主题绿色债券的发行为例,这一产品就与中国香港目前所着力推动的建设“国际绿色金融中心”的目标相契合。在此方面,2023年时,中国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的总额已超过500亿美元。其中在港安排发行的绿色以及可持续债务的债券总额居亚洲区市场首位,占总额的37%。相关改革进程的加快,其实亦与当地近年来感受到中国澳门乃至新加坡等地的竞争压力有关。对希望做大人民币离岸市场总盘子的香港来说,其虽仍是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但其所提供的人民币产品范围仍有提升空间,必须一方面扩大产品组合,另一方面也纳入范围更广的避险工具。以扩大产品组合为例,不同产品对市场要求不同。随着债券市场发展,根据发行主体、销售对象或债券要素的特性,每一类债券所引申的政策监管条例千差万别。离岸债券新品增加,对交易体系、支付结算系统和支持保障体系等基础设施,均会提出一系列较高的持续性要求。在此动力推动下,从2021年深圳发港发债至今,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发债积极性并增加品种,便成为中国香港特区金融市场着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等多方影响下,2022年香港发行包括存款证在内的离岸人民币债券金额达33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100%);2023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至5451亿元人民币。最后,分析这一系列相关数字的快速增长,其实亦与汇率因素密切相关。从市场角度来看,全球新冠防控期间,人民币币值相对坚挺,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水位不断上升,流动性增加降低了市场波动风险,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自然逐步显现出相对优势。为此,香港近年来也有多方积极建言,应该推出更多专为减缓汇率风险而设计的工具。具体到近期深圳乃至广东的离岸债发行,“人民币币值坚挺确实有利于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虽然当下人民币汇率有所波动,会对离岸债发行有所影响。但从发债实际效果看,反映了国际投资人对深圳政府的离岸人民币债还是给予了较高的认可度。”刘国宏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