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躺在床上睡不着,我妈却说不能耽误明天上课
上月,旅美作家李翊云次子疑似自杀的新闻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我对李翊云和她的作品并不熟悉,看了新闻介绍,才知道7年前她的大儿子也是因自杀离世,年仅16岁。两个儿子如果都是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离世,白发人一次又一次面临送黑发人的痛苦,实在让我们这些当家长的非常唏嘘。
与人们对李翊云次子自杀猜想对应的是,李翊云本人也长时间陷入抑郁中,并且曾因抑郁症两次自杀。她本人出生在北京的高知家庭,本科毕业于北大生物系,后又在美国继续攻读学位,成为少见的用英文写作的华人作家。她的二儿子詹姆斯·李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大一新生,在世人眼中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等生。
因此有人就好奇,是不是越优秀的人越容易抑郁?还有人深究了李翊云的成长经历,指出她母亲的暴躁跋扈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以及抑郁症在家庭之间的代际传递。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从网络上查到的李翊云和家人的遭遇中,我们很难解读出很确切的解释。我们也不能简单把孩子自杀或者得抑郁症归因到妈妈身上,这对妈妈很不公平,也是一种二次伤害。但我们还是想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关注抑郁症本身。
去年刷到的一个帖子,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这是关于一个家长因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引发的一系列抱怨,一大早从8点排到11点才看上病,没想到医生只是聊了几句就开药打发了他们。这个家长说,因为怕耽误孩子明天上学,下午又火急火燎地去了另一家医院。
整段话仿佛有什么魔力一样,感觉我都是被这么火急火燎催促着看完的。读完我大概理解她崩溃的点在于有些医院的医生浮皮潦草,所以发帖是想寻求其他家长的安慰和共鸣。
可没想到评论区却都是批评甚至嘲讽发帖人的声音。有网友说,妈妈内心不想承认孩子是真的“病了”,还有网友指责,孩子都重度焦虑了,父母的反应居然是明天还要上学,会不会耽误上学?
其实这个帖子中父母的态度,能代表很大一部分父母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看法——他们不相信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有心理问题,更无法面对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已经严重到重度程度这一现实。
随着抑郁症在未成年人中越来越流行,相比追究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我觉得如何面对“孩子抑郁了”这件事,才是我们家长更应该学习的功课。
在央视2021年推出的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初三学生钟华突然给父亲打电话,说想去医院看病,自己可能有点抑郁。
在离开学校的路上她向父亲哭诉,说自己真的不想活了,“我感到现在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过于痛苦。”父亲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很着急,没跟她妈妈说就去了医院。
为什么没跟孩子妈妈说呢?因为钟华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父母,望子成龙。钟华父亲说,自己的爱人一直希望孩子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被世界顶级大学录取。
平日里妈妈对钟华也是格外严格,女儿考了全班第三,她不仅不会夸奖,反而会问“那第一是谁啊?第二是谁啊?”即使女儿努力考到了全班第一,妈妈的关注点也只会是“那年级第一是谁啊?你在年级排名多少?”
对钟华来说,“我希望你可以考得更好的期望”和“我期望你可以考到前十名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种更加折磨人,因为它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你也不会有那种达到目标的快感,你每次考得更好,家里人都会说你可以考得更好。所以,这是一个完全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她说,自己好像一头驴,面前吊了个胡萝卜,自己拼命地为这件事而奔跑。
很快,抑郁的感觉像洪水般向她涌来。学校一共八节课,她就会在桌子上躺八节课,不是因为她在放松自己,而是因为脑子真的是空的。回家之后就躺在床上,一躺就是五个小时,之后就是起来洗澡或者洗脸刷牙。第二个晚上又接着失眠。
最严重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内心一片混沌,唯一明确的想法就是想去死。
在医院确诊后,父亲还是给母亲打了电话,说钟华病了,你看怎么办。这时,母亲的反应是什么呢?后来,钟华的妈妈回忆说,自己当时其实特别震惊,心跳都加快了,因为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得抑郁症了。
然而当时她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平静地对焦急的丈夫和在一旁不断哭泣的女儿说,那就先休学吧,休了学之后好好养一下。
妈妈的反应让钟华得到了一丝喘息。后来病好了之后,她跟妈妈说,当时那句话等于救了自己一条命。如果当时妈妈像其他家长似的,说你就是矫情,她可能当时就从窗户上跳出去了。
经过一年的系统治疗,钟华病情得以好转,并最终复学。
医生说,她的父母做得非常好,对于女儿得病这件事他们接受而且知道怎么去陪伴。而且经过这件事,他们的家庭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以前一直是很紧张的那种状态,后来大家都放下了很多东西,比如强迫别人、强迫自己,让家庭变得轻松一些。
然而对于钟华为什么会得抑郁症这件事,妈妈始终不能理解。在妈妈的眼中,钟华是一个从小就很开朗的孩子,怎么想都无法和抑郁症联系起来。
有些孩子就没有钟华这么幸运了。
子烨是另一个初中时出现抑郁症状的孩子,三年前她几乎用尽全力才让家人接受“她生病了”这个事实。开学前一天,她在家里发了疯一样地摔东西、摔门,跟父母发脾气,威胁家人带她去看医生。
因为从初一到初二,她已经求救了两年,但父母却认为她没有什么问题,不愿意带她去看病。父母的不理解让她一度非常地崩溃,严重的时候还会自残。
在医院确诊后,子烨的妈妈非常难过,觉得天快要塌下来了,爸爸则强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子烨本人却觉得自己终于不需要再去自证了——医院白纸黑字的确诊书,让她得到了光明正大休息的机会。
而子烨的康复之路也很漫长,和很多抑郁休学的同龄人一样,她四处寻求支持和帮助。她加入抑郁互助社群,参加一些线下活动,在校园外找到新的社会连接,并准备通过自考的方式继续学业。
对子烨来说,抑郁症的康复更多是一个自救的过程。
苏麒的妈妈则代表了家长看待抑郁症的另一种执念。她的儿子四年前被确诊为重度抑郁,后来两次试图自杀,反复入院、出院,却始终不见好转。一开始,妈妈对苏麒的状态非常不满,责怪儿子怎么变成这样——又懒又不爱动、又不愿意出门、整天地睡,这么大了,怎么这么不懂事?
后来妈妈读了一些书和文章,说这些疾病跟原生家庭、跟教育有关,于是变得非常自责,每天以泪洗面、非常伤心。为了帮助儿子治疗,她特意来到儿子上大学的城市,和儿子一起在校园外租房居住,照顾儿子的日常生活。
但母子之间经常相对无言,而这种亲子间的沟通障碍,其实从苏麒进入青春期以后就开始了。苏麒说,跟妈妈在一起,总是感觉怪怪的,他更想一个人待着。
由于苏麒的抑郁症治疗效果不佳,妈妈听从医生的建议开始陪儿子接受家庭治疗。在家庭治疗中,妈妈反复检讨、自我批评、内疚、自责,苏麒的反应却很平淡,他甚至觉得没有必要。
当妈妈提出,有些文章说不幸的童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苏麒也能很客观地去纠正那是“贩卖焦虑、营销手段”。
谈到自己为什么会患抑郁症,苏麒回想说,上了大学后突然远离家人,没有人再逼你学习了,自己突然从一个压力很大的环境切换到一个看似很宽松的环境,然而无形的压力却慢慢向他涌来。
大学环境中隐性的压力他一开始没察觉到,但很快就陷入一个非常矛盾的境地: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压力,实际上压力又很大。于是他整个人就变得紊乱起来,状态越来越不对劲。
苏麒的治疗还在继续,医生、父母和他都在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他的故事恰恰印证了,抑郁症的成因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原生家庭教育的确是诱因之一,包括家长过高的期望和压力,但想要精准地揪出抑郁的“元凶”,并非易事。
而抑郁症本身是如何导致的?
大多数医生都会同意,抑郁症的成因先天因素占一定作用,也就是从家庭中遗传过来的,但这并不说明孩子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定也有抑郁症,因为胚胎在自己的发育过程中也会变异。还有后天环境的诱导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生理因素、重大的生活事件等等。抑郁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通常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这些因素五花八门,无法预测。
并且这种疾病不仅折磨患者本人和家人,在医学界也是一个很难攻克的难题。
从医学角度来讲,我们也许更应该像接受人们会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这样的慢性疾病一样,接受人们会得抑郁症这个事实。那既然是一种疾病,就需要专业的治疗和家庭的支持。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不否认、不逃避、不指责,鼓励孩子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同时父母也应该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
其次,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接纳、放松的环境。这意味着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而不是批评和指责。在孩子治疗的过程中,家长的陪伴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正如片中钟华的故事所展示的,当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时,孩子的康复之路会变得更加顺畅。
此外,家长还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处理自己的情绪。过度的关心和保护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窒息,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康复。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很多陷入抑郁症困境的家长都会经常感到很无力、很无助、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孩子,也不知道谁能够帮助自己,连与孩子沟通都变成一件很艰难的事。
和以往关于抑郁症的纪录片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并非着重从科学角度解释抑郁症的成因,更多的是着眼于抑郁症孩子和家长,更多的放在“面对抑郁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让我们从这些孩子和家庭的故事当中,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抑郁症。
想要了解更多抑郁症的发病情况,以及医学进展的家长,可以在以下链接观看该纪录片:
https://tv.cctv.com/2021/10/14/VIDEnoRIZJCht5L8UiZOPbke211014.shtml?spm=C55924871139.PT8hUEEDkoTi.0.0
其他参考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1796385453621219&wfr=spider&for=pc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78722
重磅直播预告
学而思人文创作课限时返场
让孩子爱上写作
点亮孩子数学潜能
为小升初添砖加瓦
春天给娃穿什么?
来moodytiger找找灵感!
舌尖盛宴!
锋味派三周年,一起吃吃喝喝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